所属分类 >>   过敏 >>  

皮肤试验为什么会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结果?

  皮肤试验可能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结果,也就是说,试验的阳性或阴性结果并没有真正反映患者被致敏的情况。如果把假阳性或假阴性结果误以为真,就会做出错误判断而导致治疗失败,所以判定皮试反应的真实性十分重要。

  1.皮试可能出现假阳性的情况:

  1)皮试浸液制备上的问题 过敏原应用缓冲液提取后,浸液应校正至PH7.0。浸液偏酸、偏碱,渗透压过高、过低,作为稳定剂的酚或甘油的含量过高,均可引起假阳性反应。

  2)皮试所用浸液的浓度过高或注入量过多 每一种过敏原浸液都有其适宜的皮试浓度,浓度过高则可能使阳性率提高。例如,螨浸液的适宜皮内试验浓度是1∶10000重量/容积,如果浓度超过1∶100,则大部分受试者均将出现阳性反应。皮内试验每次注入的过敏原浸液量应为0.01~0.02毫升,注入的浸液量过多,形成较大的风团,就可能导致判断错误。

  3)皮内试验时注射压力过大,可促使浸液在压力下扩散,导致反应增大;若误注入空气,则更可因空气在皮肤内的扩散造成伪足形成,容易误判为强阳性反应。

  4)皮肤敏感性过高 例如皮肤划痕症患者,皮肤受到擦划,即可产生风团红晕反应,这类患者的皮试反应可能因皮试的机械刺激引起,不表示对测试物敏感。但皮肤划痕症患者也有对皮试的机械刺激不发生反应的。所以皮肤划痕症不是皮试的绝对禁忌证,但在判断皮试反应的意义时,应充分考虑到患者皮肤反应性过强的问题。

  5)有些药物具有扩张血管、使液体渗出等作用,不宜用其做皮肤试验,如组胺、烟草酸、吗啡、普鲁卡因等。组胺皮试常用做皮试的阳性对照。如果组胺的皮试结果为阴性,说明受试者皮肤反应性差,其他阴性结果也不可靠。

  6)皮试浸液被沾污或变质,导致异常反应。

  2.皮试可能出现假阴性的情况:

  1)浸液制备上的问题,如提取时间过短,提取方法不当等导致皮试液效价过低。

  2)浸液贮存中的问题,如贮存时间过久,浸液已失效;或贮存温度过高、浸液冰冻等导致效价下降。一般浸液稀释后,有效期不能超过半年;稀释后浸液的效价随贮存时间增长而降低。未稀释的普通原液保存期为2年,甘油提取液的原液可长期保存。

  3)试验用的浸液浓度过低,或皮内试验注入量不够。

  4)做点刺试验时针刺入过浅,浸液不能达到表皮屏障以下。

  5)皮肤反应性过低,如局部肥大细胞量少或毛细血管网不够丰富。一般儿童和老年人皮肤反应性均较差。

  6)有些过敏病属局部过敏反应,IgE在局部产生,只能致敏局部器官的肥大细胞,而不能致敏远离部位的肥大细胞。如果皮肤的肥大细胞未被致敏,则虽有远离器官的Ⅰ型过敏反应,也不能出现阳性皮试反应。

  7)皮肤的温度、皮肤的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支配情况都可能影响皮试结果。发热患者应待烧退后再进行试验。

  8)重病、昏迷、全身麻醉时,机体反应性普遍降低,也可出现假阴性反应。

  9)较重的全身反应发作后,由于体内IgE抗体被耗竭,皮试反应可暂时转阴。这类患者如需行皮试,应在反应发作1个月后进行。

  10)有些药物可以抑制皮试反应,皮试前应停用。

  11)单发的迟发相皮试反应如果只观察了速发反应结果而未观察迟发相反应,则可能误认为皮试反应阴性。接触性皮炎的接触试验反应出现较慢,有的可数天才出现阳性反应;也有的在除去接触物以后一段时间才出现皮肤反应;光敏性接触性皮炎在接触试验后还要进行光照才能出现反应。这些病例由于观察不周或试验方法不规范均可导致假阴性结果。